白鶯山:茶樹天然基因庫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jī)訪問 手機(jī)端二維碼

白鶯山:茶樹天然基因庫

這里有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等

十幾個茶樹品種!

什么是本山?

黑條子?二嘎子?白芽子?

白鶯山,因常有鶯鳥棲息于此而得名,

這里的故事聽小編娓娓道來..........

作為茶樹演化的天然博物館,白鶯山古茶園擁有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等茶樹品種十幾個之多,是愛茶之人的朝圣圣地。然而,沒有哪里的茶農(nóng)會像白鶯山人這樣,將不同大品種下的小類別也分別命名,因此在白鶯山辨茶絕不是一兩天就能速成的事情。

白鶯山,因常有鶯鳥棲息于此而得名。它坐落于臨滄云縣漫灣鎮(zhèn)大丙山中部,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間。作為茶樹演化天然博物館,擁有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等茶樹品種十幾個之多,白鶯山是愛茶之人的朝圣圣地。本以為了解白鶯山茶樹,也就三個階段的分類,辨識起來應(yīng)該不是難事。但白鶯山的先民才不那么潦草籠統(tǒng),他們對周遭隨處可見、終日相處的茶樹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分辨梳理,并為他們?nèi)×艘粋€個聽上去如世代相識老鄰居般親切的名字:本山、黑條子、二嘎子、白芽子、白芽口、柳葉茶、藤子茶、豆蔑茶(豆米茶)、賀慶茶…真的聽得一頭霧水,還好有當(dāng)?shù)夭枞瞬殁秊橄驅(qū)?,滿山地去學(xué)習(xí)識別這些茶了。

首先認(rèn)識的是本山,它是白鶯山最早的野生品種,取名本山,本意就是這座山原本的茶,本山之正宗、本山之源的意思。3月之初,本山新葉還未展開,只是芽苞狀。雖一路采食芽頭,辨滋味特性,但面對本山這等野茶的鮮活芽頭,掰下它,還是怯于入口的。只好細(xì)致聞聞它的斷面,一股濃郁的生澀之氣,似乎在向你張揚它的基因是來源于如何的草莽之地。聽聞野生茶會導(dǎo)致腹瀉嘔吐中毒,白鶯山人告訴我們:一來,野生茶需炒透,熱散一些野氣;二來,當(dāng)年生活水平低,大家都吃不起肉,多數(shù)人對野生茶確實吃不消,而如今,正是需要它來刮油。道理同中藥,要炮制到位,也要辨癥,識體質(zhì),明茶性。

接下來是大路邊山坡腳的一棵黑條子。黑條子新葉已經(jīng)展開,老嫩鮮明有別,老的綠到黝黑,嫩的翠綠瑩潤,初展的嫩葉有些往后翻折。黑條子之名是要從它干茶的外形來理解的,一堆白鶯山的干茶里,外觀最黑的就屬黑條子了,再轉(zhuǎn)看它的鮮芽葉,背面幾乎沒有身披細(xì)絨,制成干茶之后也自然泛不出白毫。嚼食黑條子是個極其難忘的體驗。掰下一芽一葉初展的黑條子,一入口,首先是它的多汁令上下牙不費力一合,就滿嘴的汁液潤口,絲毫沒渣感??诟幸讶涣钊艘馔猓俚阶涛?,是坐實的鮮。心中一驚,這鮮怎能跟小時候同隔壁伙伴偷食一顆顆味精的味道那么相似,雖心中錯愕感激蕩,但不敢魯莽脫口,只說了句:“好鮮。”然而這又并非茶葉審評中常用詞匯之一個鮮或鮮爽就能形容的。還未從這驚訝的體驗中出來,同行的臨滄地陪紫竹脫口而出:“怎么像味精味?!”他這一句里,驚嘆號問號都有,我立馬表示認(rèn)同。第二天去大河寺遺址的路上,又一棵多汁液的味精味黑條子出現(xiàn)了,特意采了些晾干做白茶,聞起來有花香及野蜜香,喝起來“野生味”很重,畢竟是過渡型茶,但“味精味”卻品不到了。

二嘎子在當(dāng)?shù)氐囊馑即笾率遣恢{(diào),既不像這也不像那。茶樹名為二嘎子大抵因其介于野生本山跟栽培型茶樹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茶樹。羅姓村民家里有一棵二嘎子茶王樹,幾個兄弟每家輪留管理一年,并獲得那一年鮮葉出售的收益。二嘎子茶王樹樹幅大、樹干高,這些年幾乎都能采個至少五六十公斤,制成單株茶。其它茶樹品種還有:白芽子葉形偏小,主干不明顯;藤子茶天生枝如細(xì)藤;豆蔑茶葉片小如指甲蓋;柳葉茶葉片細(xì)長形似柳葉。饒是如此,也千萬不要以為認(rèn)識了這些典型特征之后,隨手指一棵白鶯山茶樹你就能辨別得出。我們一路辨識中,一位六十多歲的路過老人也加入了指導(dǎo)辨茶的行列。我們隨選一棵,帶著考試的認(rèn)真和焦灼感,先辨認(rèn)說出答案,等著向?qū)Р殁瓦^路老人的評判。結(jié)果勐庫茶成了辨識之絆,幾次出錯都“栽”在勐庫茶上。

來到當(dāng)?shù)?,人們一定會帶你到一棵茶樹面前,你若試圖辨認(rèn),一準(zhǔn)要錯,因為這棵同株共生的雙生茶根莖相連,同時生長著本山茶和黑條子!手指附近一棵葉片狹長如楊梅葉的植物問:“查哥,這是什么樹?”查哥的答案使我徹底相信不在白鶯山扎下一段時間,你很難像他們一樣,隨指一棵茶樹就說得上品種。這棵怎么看都不像茶樹,甚至不像山茶科植物,而且葉片如此細(xì)長而不具本山橢圓或長橢圓形特征的,竟然也是本山?!安豢赡?,查哥,它葉子那么長?!辈殁浅?隙ㄇ乙桓薄澳氵€別不信,就是那么不可思議”的樣子說:“它就是本山?!惫P者被那棵長葉子本山徹底打敗,深感這區(qū)區(qū)兩天是不可能像白鶯山村民一樣,男女老少人人如識自家菜地果園里的果蔬一樣,去辨認(rèn)茶樹品種了。

令人深感佩服和不解的是,這些細(xì)微之辨,以及詳盡的逐一命名,究竟是什么人發(fā)起的?其實云南不少茶山中,群體種的自然繁衍方式也產(chǎn)生了品種形態(tài)豐富的茶樹,也有大葉中葉小葉、綠芽黃芽紫芽紅芽、綠莖紫莖紅莖共生一園的情況,但并沒有哪里的茶農(nóng)像白鶯山人這樣去認(rèn)真探查對待這些差異。究竟是怎樣的先人,從什么時候起開始遍察白鶯山茶樹,進(jìn)而叫出了這些名字的?

在白鶯山當(dāng)?shù)貍髡f中,有個故事可以追溯一二。白鶯山地處南絲綢之路,山腳下是瀾滄江著名渡口一神舟渡。這里交通便利,卻又頗為僻靜,于是便成為僧眾修行出家的好去處。據(jù)考證,白鶯山在南昭時期便有了大河寺。

話說,一百多年前,大河寺來了個蔡道長。蔡道長是個有武功的人,他接手白鶯山腳下大河寺魁星閣前,時有刁民在大河街造次。組織修建魁星閣的本地鄉(xiāng)紳能人劉到便請來慕道長助拳。刁民慧事時,蔡道長發(fā)功用石柱壓住刁民的衣角,嚇得此后再無人敢不規(guī)矩,從此樹立了威信。大河街有每年一度的“趕茶會”,周圍各村帶上當(dāng)年好茶前來一試高下,比出個一二三后,一二三名除了得獎勵外,要義務(wù)收集各自獲獎茶品種之籽,分配給未獲獎的村子去種植。這便是一百年前白鶯山茶樹種質(zhì)資源的推廣方式。蔡道長接手活動的主持之后,把活動發(fā)揚光大,盛況空前,周邊各縣都有人前來趕此茶會。而不知道什么原因,在蔡道長駕鶴西去后,持續(xù)多年的趕茶會也就停止了。大河寺遺址處如今只有一面殘墻尚在,面前大河古橋尚存。親手給蔡道長下葬的八九十歲老人還健在。清光緒十年,組織修建魁星閣的能人劉釗手書造辦此事所涉費用款項清冊還被其后人留存,對匠人工價、米鹽肉酒茶等一切零星開銷都條分縷析記錄在冊。那么,故事的大框架應(yīng)該不出其二。

趕茶會若真如傳說中的方式開展,則今天白鶯山遍生茶樹,且豐富的品種還各有其名、各有其態(tài),或許就與此相關(guān)了。就像今天我們培育出一個特殊品種,也會為其命名以便識別和推廣。至于蔡道長,如果能活到今天,讓他老人家來辨識這些年新增加的品種,不知能否說出個頭頭是道來?

來 源/臨滄文化和旅游局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